动物拥有繁殖季节,那么人类男性是否也存在“繁殖期”呢?许多人或许好奇:精液中精子的状态及男性荷尔蒙(睾酮)的数值是否随季节变化,是否存在更易受孕的时期?
针对“何时最适合生育”的疑问,本文将结合医学研究证据,解析精液质量与睾酮水平的季节性波动,探讨是否存在最佳受孕季节。
精液的季节性变化
首先观察男性精液中精子的状态(数量、活力、形态等)是否随季节变化。事实上已有研究证实精液质量存在季节性波动。多数研究表明冬季精子状态优于夏季。
例如某项报告指出精子浓度在夏季最低,冬季至春季达到峰值。另一项研究证实,炎热夏季的精子浓度和总数较冬季下降约30%。该研究暗示高温对睾丸的负面影响,且实际数据显示:在研究地区(美国得克萨斯州),前一年夏季受孕数量减少,次年春季出生人数显著下降。
这意味着酷暑导致精子质量下降,可能减少春季出生的婴儿数量(即夏季受精数量)。大规模数据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精液的季节性波动:意大利一项针对5000余名男性的六年研究显示,精子总数在夏秋显著下降,冬季恢复的规律。
该研究同时分析了气温与日照时长的关联性,发现气温越高的日子,精子数量、精子活力及形态正常率呈现下降趋势。实际数据显示,日照时长较长的季节精子数量较少(日照时长与精子数量呈负相关),而日照较短的冬季精液参数反而有所改善。这些结果表明夏季高温与长日照可能对男性睾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精子质量的季节性波动
精子活力(游动能力)与形态(畸形率)同样存在季节差异。研究指出精子活力通常从春季至冬季逐渐提升,夏季趋于下降;精子形态正常率则在冬季较高,春季与夏季较低。
例如某项研究显示,正常形态精子比例在冬季平均达9.2%,而春夏两季则降至7.0%至7.5%左右。由此可见,不仅精子数量,其质量指标(活动力与形态)也呈现冬季提升、夏季恶化的趋势,相关数据正不断积累。
精子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原因
那么为何精液质量会随季节变化?其中一个可能原因是气温(环境温度)的影响。睾丸作为需在低于体温数度的环境中正常运作的器官,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因无法充分冷却而导致精子生成功能暂时性下降。
夏季精子质量下降,或许正是高温导致睾丸温度调节失衡所致。事实上,全球多项研究均证实夏季精液指标普遍恶化,酷暑气候下此现象尤为显著。另一关键因素是日照时长(白昼长度)。
冬季日照缩短会促使夜间褪黑素分泌增加,进而可能引发性腺刺激激素水平上升。动物研究证实日照时长会引发生殖激素的季节性波动,人类同样存在日照变化影响性激素分泌及精子生成的情况。由此可见,夏季高温长日与冬季低温短日条件分别对男性精液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综合而言,精液质量呈现“寒冷季节良好,炎热季节恶化”的趋势,这一结论已获得高度可靠的数据支持。
男性激素(睾酮)的季节性波动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男性激素睾酮值的季节性变化。睾酮是参与肌肉量、性欲及精子生成等男性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
众多研究者曾探究睾酮是否存在季节性波动。虽然早期研究结论略有分歧,但近年大规模数据分析逐渐揭示了整体规律。多项大型研究表明,男性睾酮水平呈现夏季至秋季上升、冬季末期下降的趋势。
例如以色列近期对逾27,000名男性的分析显示,睾酮值在8月至10月(夏末至秋季)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3月(冬末)触及最低值,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节律。该研究数据显示,8-10月平均睾酮浓度约为15.5 nmol/L,而次年3月则降至约14.7 nmol/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另一项在意大利地中海气候区开展的研究(约7500名男性参与)同样证实了夏季睾酮值达到峰值的季节性波动,欧美多项研究也普遍报告了“夏季高、冬季低”的相似模式。
图:男性总睾酮及生物利用度睾酮的季节性波动(月均值):基于以色列27,000人规模研究数据绘制,横轴为月份(1-12月),纵轴为睾酮浓度。实线代表全血总睾酮值,虚线代表游离睾酮值的月均水平。从图表可见,睾酮值在夏季(8-9月左右)上升,冬季末(2-3月左右)下降。
睾酮值夏季升高的背景因素中,环境因素中的阳光(日照)影响值得关注。事实上,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促进性激素分泌的现象早已为人所知。夏季多晒太阳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进而被认为能促进睾酮分泌。
季节与受孕易感性(生育力)
至此我们已探讨了男性因素——精子与激素的季节性波动。那么现实中是否存在“易孕季节”?除男性数据外,本文还将考察人类整体生育力(受孕概率)及出生率是否存在季节性规律。
全球统计数据显示,人类出生数量与受孕时机存在季节性偏向。例如在美国,全年出生高峰集中在6月至11月,而早春(4-5月)和初冬(11-1月)则呈现出生率相对较低的趋势。出生高峰出现在6-11月的事实,反推可知多数受孕发生于前一年的秋冬季(约9月至次年2月)。
事实上,有研究指出“美国秋季至冬季是受孕高峰期”,这一规律在日本等其他地区同样得到验证。从日常感受来看,或许有人听闻过“夏季出生者较多”或“年末年初怀孕者偏多”的说法,而统计数据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寒冷季节更易成功受孕。另一方面,研究指出在炎热地区或酷暑年份,该时期的受孕率可能下降。
前述德克萨斯州研究指出,酷暑夏季受孕减少导致九个月后的春季出生率明显下降。这表明高温环境会降低妊娠率,与夏季精液质量下降的现象相吻合。事实上,出生率的季节性波动已被证实与当地气温及日照时长变化存在关联。
在极端炎热或寒冷的地区,甚至存在一年出现两次生育高峰的案例。这可能是“夏季高温导致受孕率下降,待天气转凉的秋季出现第二个受孕高峰”的现象所致。另有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季节性波动比城市更为显著,这或许与空调等温度调节设备的使用差异及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环境因素敏感度有关。
总结
基于现有科学认知,最适宜备孕(受孕窗口期)的季节或许当属冬季。从冬季至初春期间,精液中的精子数量、活动率及形态正常率均处于最佳状态,相较夏季更有利于男性生殖机能的调适。尽管男性激素水平在新年后的冬初至早春会略有下降,但相较于精子质量,其对受孕率的影响较小。
相反,秋冬季节男性性欲与活动力往往增强(睾酮水平在夏秋达到高峰),恰逢精子质量提升期,综合来看冬季具备更有利的受孕条件。实际统计数据显示,冬季受孕(秋冬季受精)的婴儿存活率更高且出生数量更多。相反,盛夏酷暑期对精子而言是严酷环境,若条件允许应尽量避开该季节。
当然,妊娠成功涉及多重因素,季节仅是其中之一。现代社会因空调普及及生活方式变化,季节性影响可能已不如往昔显著。但可靠医学研究表明“人类生育力确实存在季节性波动”。
尤其大量数据表明男性精子质量在冬季更趋优越。综上所述,若计划生育,冬季至初春通常被视为最佳时节。但需注意个体差异显著,绝非“非冬季不可孕”。
建议您在与伴侣协调备孕时机、调整健康状态的同时,将“季节”因素作为参考要素放在心上。愿您不畏季节变迁,在最佳时机全力投入备孕计划。
作者:元神賢太
青山赛俪丝医院/船桥中央医院院长/医疗法人社团赛俪丝理事长。1999 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 日本外科学会认证外科医生。 美容外科医师资格(日本美容外科学会)。 美容外科医生协会理事。 拥有超过 20 年的美容外科医生、包皮和阴茎治疗经验。 被命名为LIPAS和LIPAS G的创造者,是日本领先的专家。 他在 Youtube 的 “元神Channel”上开设的男性性爱讲座广受好评。他还将改善男性更年期(LOH 综合征)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LIPAS和LIPAS G是医疗法人社团赛俪丝的注册商标。